蒲劍上的端午
- 時間:2012-07-04作者:Admin
蒲劍上的端午
.張春波
端午,漫步在鄉間的溝渠溪畔,你會看到水中一叢叢生機盎然、青翠碧綠的菖蒲。微風吹過,清香縷縷,沁人心腑。這份點綴在端午中的綠意,渲染著一種人生的態度:正直、純潔。
菖蒲,因葉形似劍,又稱蒲劍。端午時近夏至,暑氣、疫病漸多,古人缺乏科學觀念,以為這是瘟神、疫鬼出沒所致。而菖蒲葉似利劍,可斬妖殺魔,故高懸門楣,起到震懾鬼魂,消除邪氣的作用。懸蒲劍,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民俗,人們都十分重視,周作人在《端午》中就寫道:“蒲劍艾旗忙半日,分來香袋與香球。雄黃額上書王字,喜聽人稱老虎頭。”
蒲劍,香氣馥郁,且具有祛疫益智、強身健體的功效。《本草綱目》載:“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瘺,久服耳目聰明。”而端午暢飲菖蒲酒,更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習俗。宋朝詩人梅堯臣在過端午節時,中午酒無菖蒲,不飲,便在詩中寫道:“有酒不病飲,況無菖蒲根。”傍晚,詩人得到了菖蒲酒,飲酒賦詩,寫下了:“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可見,菖蒲酒對過端午是何等的重要。
仗持蒲劍當空舞,自然會聯想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的屈原。菖蒲“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與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一脈相承;菖蒲“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的品質就是屈原“性潔,一日三濯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格寫照。當為了國家利益,難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時,已是“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抱石投江汩羅,以身殉國。而那江邊的叢叢蒲劍挺立致哀,發出沉重的天問,碧綠的劍光中閃耀著愛國的精髓。
端午節,讓我們高懸蒲劍,傳承兩千多年的浩然正氣,鑄就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