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選址是災后重建的基礎
- 時間:2013-05-16作者:Admin
當前,蘆山震后重建選址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重建規劃的編制也已成為當前的核心工作之一。這是因為,對于建筑安全來說,除了建筑本身的質量問題,建筑所處的自然環境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視。剛剛發生的蘆山地震和5年前的汶川地震,因所處地區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加重了災情,也給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日前,記者就建筑規劃的重要性,采訪了中國建筑學會生態人居學術委員會規劃設計師周文華。
周文華表示,科學選址是災后重建的基礎。去年,周文華和她的團隊在承接一個山區的移民安置點項目時,就因為邁不出第一步而深感遺憾。
“在那個地方,泥石流是個重要的威脅。我們在做前期規劃時,必須要先進行地域的生態宜居性分析,但苦于當地缺失有關地質災害的資料,我們無法進行科學推理,難以找到一個好的移民安置點。最后,這個項目不得不暫時擱置下來。”周文華說。
對于蘆山災后重建問題,有專家曾謹慎表示,蘆山災區現階段最需要的不是多么快地重建,而是要規劃先行。規劃將影響災后重建的整體布局與方向。其中,選址、功能配套、產業布局等方面的設計尤其要慎重考慮,應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災害的風險。
近些年來的“北川經驗”就值得蘆山地震災區借鑒。北川災后重建的關鍵首在科學規劃。北川在認真做好震情、災情評估和地質地理條件、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等的基礎上,嚴格遵循避開地震斷裂帶、避開地質災害隱患點、避開行洪通道的原則,有條不紊地推進重建工作。
周文華表示,我們還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在建筑工程領域的生態學分析層面,西方發達國家有著豐富的地形和地質資料,而且這方面的數據具有標準化的特點,應用程度很高。與其相比,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存在著基礎工作薄弱的情況,有些地方雖然有相關的地形和地址資料,但非常分散,標準化程度不高,資料和數據的更新也不及時。
雖然存在諸多困難,但周文華不失樂觀,她說:“以前我們做的主體功能區規劃曾得到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并在全國進行推廣。這是在生態領域走的很重要的一步,對于規劃和設計都有推動作用,市場也開始比較認可前期規劃的重要性。”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