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越高越值錢?金融老司機教你三招拆解買漲不買跌的散戶心理
- 時間:2020-11-12作者:百度新聞
我先從乘數效應談起吧。
銀行員工,或其他金融機構做貸款的人都知道,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通過貸款就能“創造”貨幣。
翻開大多數宏觀經濟學教科書,馬上就會發現,大家所講的貨幣理論,其核心思想是,貨幣是由中央銀行外生供給的,因而央行可以通過利率、銀行準備金以及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來調節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和實際產出。這一主流的貨幣主義和貨幣數量論也自然認為,通貨膨脹最終是由基礎貨幣的增長來決定的。基于這一主流的宏觀經濟理論和認識,貨幣決策層的通常做法是:物價漲了,央行就升息、或提高銀行準備金,或通過公開市場收回流動性;物價跌了,就用反向貨幣政策手段來增發基礎貨幣。
如果按照凱恩斯尤其是后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內生說來看待現代市場經濟運行,就完全不同了。凱恩斯認為,貨幣供給并不是央行可以自行決定的,而是經濟體系內的許多因素決定的,因而貨幣尤其是廣義貨幣M2,則是由一國經濟活動內生創生出來的。對一般人來說,說貨幣不是央行發出來的,而是經濟活動內部生成的,那肯定是一個天方夜譚。大家一定會問:這怎么可能?凱恩斯,有沒有搞錯?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吧:
假設某銀行貸給100萬房貸給客戶A,于是這個客戶的帳上就被記入了100萬,不過,因為這100萬還是存在銀行的帳上,同時A客戶的房子也抵押給了銀行。于是,這銀行就可以把這100萬,扣去5%的儲備金,即95萬,做為銀行的存款再貸給客戶B,B客戶獲得了房貸95萬之后,銀行再扣95萬的5%,再將90.25萬貸給客戶C……,依此類推,直到客戶Z……
仔細看一下,在這一系列的貸款過程中,銀行每放一次房貸,就等于同時“創造”了一筆等額的貨幣。于是,就這樣,這家銀行將最初央行發出來的100萬基礎貨幣,通過房貸系統,創造出來了1000萬“貨幣”。
這就是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通過這個效應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價越漲,貨幣就“創造”地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