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逐漸突破歐美標準限制
- 時間:2013-04-22作者:Admin
4月15日至21日,國際工程機械行業最大的盛會——寶馬展(Bauma)在德國慕尼黑國際會展中心舉行。300多家中國企業參展,以三一、徐工、柳工和中聯重科等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信心十足地與國際同行在同場競技,中國民族品牌終于在世界工程機械領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整個中國軍團的全面突破更是令人欣喜。
民族品牌昂首亮相
本屆寶馬展來自中國的參展企業達到了創紀錄的323家,僅次于德國和意大利。走進展會現場,遠遠地就可以看到中國三一集團參展設備上高高飄揚的旗幟。此次三一攜手全資子公司德國普茨邁斯特聯合參展。在合計超過1萬平米的展區中,三一全面展示了推向歐美高端市場的68臺大型工程機械設備。現場不僅每個展品前有一位講解員,而且還有一個德國主持人伴著音樂熱情澎湃地在作介紹。超大面積的展區布置,技術先進具有競爭力的展品,加上熱情而專業的員工,三一在努力用自己高品質的產品詮釋“中國制造”的新內涵。
不僅僅是三一,中國的徐工、柳工和中聯重科等一批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型企業悉數亮相今年的寶馬展。徐工集團今年展出了11臺代表自己最高科技水平的產品,均已通過了歐盟的CE認證。柳工則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區中展示了28臺最新產品,其中包括兩臺專門為歐洲市場設計的產品。中聯重科的展區面積也有3800多平方米,展出的29臺產品涵蓋了混凝土泵車、噴射機械手、汽車起重機、輪胎起重機、履帶式起重機、塔式起重機、推土機和挖掘機。
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95年寶馬展時全中國只有一臺裝載機主機參展;到2004年的寶馬展所有中國參展商展區面積合計也只有3112平方米;而2013年,多家中國企業展區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其中三一集團一家公司的參展面積達10828平方米,參展產品多達68臺。與工程機械行業全球領先的卡特彼勒公司12000平方米的展區面積和70臺設備,或是有主場優勢的利勃海爾公司14000平方米展區相比,中國企業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近20年的發展和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它充分反映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迅猛的發展勢頭,以及中國企業快速推進國際化步伐,與世界一流企業同臺競技的信心與決心。
立足技術創新直面競爭
此次寶馬展上幾家領先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攜手自己收購的國外子品牌聯合參展。比如三一和德國普茨邁斯特,徐工和德國施維英,柳工和波蘭德萊賽塔,中聯重科和意大利賽法等。表面上收購歐洲老牌企業有利于提升年輕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專項制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和整體實力,而實際上中歐聯手可以優勢互補,實現雙贏,因為在中國企業獲得了歐洲企業的技術、渠道以及品牌影響力的同時,歐洲企業也解決了融資問題,并獲得了中國的廣闊市場。此外,歐美是科技發達的國家,市場比較規范和成熟,牽手當地企業也有利于中國企業根據當地客戶的需要來開發出適合當地用戶習慣和標準的產品。
從技術方面看,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不斷進入新的領域,努力向高端制造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例如徐工推出的起重機,就采用了使操控平順可靠的變量泵負載敏感系統,使拆裝方便快捷的車載組合式平衡重技術,以及使駕駛操縱更舒適的力限器系統分級控制策略。三一的挖掘機則應用了領先的正流量液壓控制系統和全新設計的冷卻系統,不僅使操作更加舒適、高效,還能提高30%的散熱量。中聯重科則展示了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2011年該車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是當時全球最長的碳纖維臂架泵車。而現在,中聯重科已自主研發生產出了101米碳纖維臂架復合技術泵車。
從面向歐美市場來看,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正逐漸突破標準限制這一難關。10年以前,赴歐美參展的中國企業由于產品大多不符合歐美標準,無法獲得國際客戶的認同,參展產品辛辛苦苦運到國外,轉了一圈還得運回國內,基本實現不了銷售。而2013年,中國的很多產品不僅已經通過歐盟CE認證,達到了較高的噪音和排放控制標準,有的還專門針對歐美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了優化設計。從2013年展會現場歐洲客戶與徐工簽訂了120余臺、總價值超過800萬歐元的采購訂單來看,中國企業的產品已經突破了標準的限制,并開始贏得歐洲用戶的認可。
認真對待的競爭對手
寶馬展上中國領軍型企業推出的基本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體現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水平快速提升。可以說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成為最接近世界級水平的行業。世界工程機械的領先企業日益感到來自中國企業的追趕壓力。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聯合會主席林德納在寶馬展開幕儀式上就表示:“中國廠商如今在標準機械領域已經成為了應該認真對待的競爭對手,在全球其他地區也對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造成了沖擊。”與之相應的是,2012年德國機械制造商在中國的銷售額下降了25%。德國建筑機械總會會長鮑爾也表示,中國企業已經大幅占領了非洲市場,現在正在想辦法涉足歐洲市場。
盡管林德納相信,與來自遠東的競爭者相比,德國企業“至少在一定時間內”仍能保持技術上的競爭優勢,可是面對一批像三一這樣在短短20年內申請專利6300多件、獲國內授權專利3640件的中國企業,這“一定的時間”或許并不會太長。當然,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發展與中國整體的工業水平息息相關,目前中國企業在非標準機械領域還有很大的差距,即便在一些實現了進口替代或分享市場的領域,我們在特種鋼材、發動機、電液控制核心部件等方面仍需要引進,創新設計也還有待學習。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