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需要總體設計
- 時間:2013-04-16作者:Admin
“中國夢”是對中國未來的美好期盼。為使好夢成真,實現理想愿景,需要進行總體設計。近來,關于“頂層設計”的議論很多,意在從高層、頂層著眼。其實,“頂層設計”不如“總體設計”?!绊攲釉O計”注重最高層,其思路是從上往下,以為“頂層設計”好了,中層、底層都可以跟上。而“總體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注重整體、全局、從上到下各個層面,各個層級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強調系統配套、協調、整合。
“總體設計”由錢學森提出,是在航天工程中首先應用的方法。錢學森根據“兩彈一星”成功的理論與實踐明確指出:如何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應用系統科學的觀點、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我們時代的重大課題——“如何組織管理現代化建設”?他倡導設立“總體設計部”。
在大科學、大技術、大工程時代,目標不可能靠一個人來完成,因為個人不可能精通整個工程系統所涉及的全部自然科學技術知識;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數量驚人的技術協調工作。這就要求以一種組織、一個集體來代替從前的單個指揮者,對這種大規模的工程進行協調指揮。這個組織叫“總體設計部”,它由熟悉系統各方面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組成,并由知識面比較寬廣的專家負責領導??傮w設計部設計的是系統的“總體”,是系統的“總體方案”,它是整個系統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術抓總單位。
錢學森指出: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的偉大革命,為此,首先要從多方面改善生產關系,改善上層建筑,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必須研究組織管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方法,以大大提高組織管理國家建設的水平。
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大多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社會就是一個特殊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在研究社會發展這一復雜的問題時,提出的經驗性假設往往是思辨的和定性的。如何解決從定性到定量的難題?以簡單系統為對象的近代科學研究方法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在科學向綜合化、整體化發展的歷史時刻,錢學森及其合作者提出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在方法論上突破了近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其要點如下:
第一,綜合集成法的基礎是:收集與研究對象(系統)有關的情報、資料、數據及相關領域專家的實踐經驗。
第二,綜合集成法的過程是:從收集得到的情報、資料、數據及相關領域專家的實踐經驗出發,從這些局部的、定性的知識出發,應用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方法,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發揮人特有的智慧,實現信息與知識的綜合集成。通過人機交互、反復對比、逐次逼近,實現從定性到定量的認識,從而能對經驗性假設的正確性作p出明確的結論,得出研究對象(系統)的整體的定量的認識。
第三,綜合集成法的框架是:它的理論基礎是思維科學,方法論基礎是系統科學與數學,技術基礎是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哲學基礎是實踐論和認識論。
第四,綜合集成法的組織形式是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按照系統原理組織和進行,由下列三個子系統組成:(1)知識體系,包括各種科學理論、專家經驗、情報資料、統計數據、常識性知識;(2)工具體系,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種高新技術的集成與融合所構成的機器體系;(3)專家體系,由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專家組成。這三個體系構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結合體系,它不僅具有知識與信息采集、存儲、傳遞、調用、分析與綜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產生新知識和智慧的功能,既可用來研究理論問題,又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錢學森的“總體設計”戰略思想,對我們思考改革和發展的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應著眼未來和全局,進行總體設計和全面規劃,注重戰略性、長遠性、系統性,分別制定長遠戰略、中期目標、近期規劃,根據實踐發展和現實要求進行具體的調整。發展規劃應具有全球視野、長遠眼光,而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
現代社會發展的“總體設計”,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系統性原則,因為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考慮各個子系統的功能,使社會要素相互協調、和諧發展,系統又是分層次的,要考慮各要素、結構之間的聯系;二是主體性原則,社會主體及人的發展體現為一切社會活動的目的和社會價值目標,必須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主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三是自組織原則,社會是一個內生的自組織系統,表現為自身具有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能力,并能夠適應變化著的外部環境而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四是開放性原則,在世界普遍交往的條件下,要擴大交流,廣泛利用外部有利環境,相互開放,共同發展。
林堅: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審,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秘書長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