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不能一說中國制造就是質量低劣
- 時間:2013-07-15作者:Admin
7月14日,2013年APEC工商領導人會議繼續在京召開,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主旨演講中談到了他對產業升級的看法,李毅中說,不能一說到中國制造就認為是質量低劣,但中國制造業確實處于世界中低端。
李毅中說,工業經濟的發展面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難以承受,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行業不平衡等四個問題。
李毅中說:“我們總的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進步,不能一提到中國產品就是假冒偽劣,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但確實一些產品質量低下,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總的來看我們的制造業還處于世界的中低端。”
以下是文字實錄: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不少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左右,屬于發明專利的數量很少,只占世界的不到3%,甚至遠低于韓國等新型工業化國家,一些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還依賴進口,比如我們的電子制造業規模是世界第一,一年的手機11.8億部,一半國內、一半出口,計算機3.5億部,彩電1.3億臺,這在世界上絕對是第一,但是高端芯片80%還是要依賴進口,有機無芯,我們的航海航空制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這都是舉世矚目的,但是發動機、核心設備還要進口或者是依靠國外的專利,因此我們中央國務院決定把航空航海發動機作為第十七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要公關。我國的高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還出口到新型國家、出口到歐洲和美國,但是軸承、輪轂、軸還要進口,3年多以前我陪溫家寶總理到南客、北客去,他們給我們介紹,前不久了解了一下,依然在進口。我們的高端數控機床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是95%以上被國外的品牌占據,這些例子都說明我們的自主創新還是不足。我國大中型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到1%,最近我看到的數字很吃驚,由于經濟下行,企業利潤不好,降到了0.7%,這個投入太少了,遠低于跨國公司3-5%的水平。
二是資源環境已經難以支撐。這方面有很多數據,講了多次。工業的增長過度的依賴物質資源,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單位GD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4倍,去年我國的能源總耗能折合標準煤36.2億噸標準煤,占全世界的能源21.3%,創造了全世界的GDP11.6%,這個數字很扭曲,原油進口的依存度超過56%,預計到2020年要超過69%。鐵礦石按含鐵量計算一半進口,鋁和鋁材一半進口,銅和銅材70%進口,所以說我們的資源確實是難以支撐的。從環保看,盡管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二氧化硫一年排放2200萬,二氧化碳沒有準確的數據,我們簡單的算一算,至少71億噸,燃燒能源以后排出的二氧化碳,還不算生物、其他的排放,肯定是世界第一,雖然節能減排取得了成效,但是如果不加快轉變方式,資源環境不可支撐,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落后的產能占20%,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恐怕不需要爭論,確實是嚴重過剩,鋼鐵、水泥、部分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甚至加上風電設備和光伏電池等,這些行業都是國務院點過名的,用業內的標準看,設備利用率和產能利用率低于75%就嚴重過剩,過剩一點也是規律,但是利用率不到75%那問題就大了,上述行業統統低于75%,最低的是(奪金軌)由于多種原因35%,甚至還低。協會有人告訴我,全國58個(奪金軌)企業開工的只有7個,這當然還有其它的原因。高技術產業占制造業比重只有12.5%,一些行業集成度不高,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整合的大企業、大集團,一些產品質量低下,我們總的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進步,不能一提到中國產品就是假冒偽劣,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但確實一些產品質量低下,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總的來看我們的制造業還處于世界的中低端。
四是地區行業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突出。重大生產力的布局和資源的稟賦不匹配,西氣東輸、西油東調、北煤南運、西電東送,能源、資源是全國大調動,物流成本很高。除了資源分布的問題以外,這也沒辦法,生產力布局也有很大的缺陷,區域經濟、空間布局、產業鏈條、企業結構失衡,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產業雷同的現象比較突出,產業園區化、集群化發展不足、質量不高,影響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