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大國之憂:高級技工青黃不接
- 時間:2013-08-26作者:Admin
在剛剛結束的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國建筑行業派出兩名選手參加瓷磚貼面和砌筑兩個項目。在國外強大的技工人才面前,我國建筑行業選手只在瓷磚貼面項目中獲得了優勝獎。
在為獲獎選手感到高興的同時,人們也在反思:雖然去年我國建筑資產在全球建筑資產財富榜上排名第二,建筑產業在不斷增長,建筑工人拿著越來越高的工資,但是建筑技工人才隊伍卻在不斷老化甚至萎縮。
培養土壤出問題
雖然與老一輩技工相比,一手敲鍵盤、一手拿抹灰刀的新生代青年技工更有優勢,有可能推動建筑行業朝著現代化方向前進。但事實上,由于工作條件艱苦、危險性大、待遇較差、職業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建筑行業成為大多數年輕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業。
據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企業經營和勞務管理分會秘書長邢作國介紹,協會先期在選拔參賽人選的時候,并沒有看到想象中的競爭激烈的場面。按照規定,世界技能大賽絕大多數比賽項目要求選手年齡在22歲以下,然而協會在初選過程中卻發現,“90后”新生代年輕選手很少,其中大部分還是職業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實踐經驗。
最終確定的參賽選手,是煙臺城鄉建設學校的學生高艷濤。作為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瓷磚貼面項目集訓基地的煙建集團于建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校長于建友告訴記者,從確定參賽到正式比賽,訓練的時間還不到8個月,而在這之前,高艷濤從來沒有接觸過貼瓷磚。雖然高艷濤學的是工民建專業,在學校里也已經學習了三年,但一直學的是理論知識。
“職業學校起步較晚、起點不高、投入較少,專業設置的‘追風’現象造成生產崗位所需工種專業少。高艷濤在5年的學制里有4年都是學習理論知識,而真正的操作工只需要一年時間學習理論知識,其余時間全部進行實踐。所以,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大部分都進了管理層。”于建友說。
邢作國說:“法國的職業學校有專門的瓷磚貼面專業,學制三年,設置非常細化,如暖氣專業、屋頂防護專業等。這與高艷濤只進行了8個月的突擊訓練相比,效果可想而知。”
逐漸消失的技校
盡管2010年人社部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加快技能人才培養,但現在的情況卻是,技校設施極為落后,與市場需求無法接軌。
就在技工市場火爆、技工短缺的今天,很多技校卻門前冷清,甚至被迫關門。于建友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大興企業辦技校,但由于政府重視不夠,財政撥款不足,技校僅能維持生存,無暇解決設施陳舊、教材過時等問題,更無法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藍領。于是,近幾年技校紛紛倒閉。
技校不僅師資嚴重匱乏,生源也流失嚴重。“技工學校的生源主要是來自農村的初中畢業生。在祖祖輩輩面向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經歷中,大人們總渴望讓孩子脫離農村,考上大學,將來能夠找一份‘正式’工作,因而成績好的初中畢業生都到縣城讀普通高中去了。而沒有考上高中的畢業生一部分選擇了外出打工,導致能上技校的學生更少了。”于建友說。
不過就算是從技校畢業的學生,也并不一直甘于做一名藍領。24歲的孫振從技校畢業后在某施工隊做土建技術員,一個月能拿3000元左右的工資。當記者問及為何不往技工方面發展時,他連連搖頭:“雖然建筑高級技工一個月能拿6000元以上的工資,但是我干不來。出力多,社會地位低,還是慢慢往技術管理層面做比較好。”
重建技校應向校企合作轉型
反觀那些制造業發達的國家,“重工”的歷史積淀異常深厚,技術藍領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較白領,只高不低。而我國的人才觀念則認為,只有上大學、做白領才算有出息,至于上技校、當工人,總是學習不怎么樣的學生等而下之的選擇。在前面諸多環節缺失或留有隱患的前提下,到了最后一環,即企業生產需要高級技工了,卻找不到人,甚至高價也招不來人。
目前,企業對低技能人才的需要趨于飽和。但隨著高新技術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企業對工人的技術、知識要求越來越高,單一的操作技術已不能適應生產需要。
不過企業也逐漸認識到這一問題,在現有體制下,一些職業院校開始向市場化轉型,校企合作的模式成為一種新的職業教育方向。這些學校與企業簽訂培養協議,并依賴市場生存。
作為全國建筑行業唯一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校長,于建友告訴記者,工作室旨在為社會培養高層技術人才,與企業直接對接,將高級技工培養成技師,為建筑業輸送人才。
“由于是校企合作,我們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會根據行業、企業和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重新開發、設置課程,整合教學內容,增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于建友說。
“一流技工的成長速度趕不上設備和產業升級的速度,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軟肋,成為中國從建筑大國向建筑強國‘彎道超車’的瓶頸。而這一關,遲早要過,一定要過。”邢作國說。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