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過程中“水危機”日益突出
- 時間:2014-05-08作者:Admin
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大連碧流河引水、沈陽大伙房引水、滇中引水……一個個投入巨資建設的引水工程,說明了什么?為什么“水荒”接連不斷地在各地發生?為什么有些新城從誕生之際便陷入無水可用的窘境?
“一方面是城市盲目擴張,用水量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水資源量急劇減少,水質性缺水問題加重,甚至連生態用水都無法保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近日表示,正在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對于水資源問題的關注遠遠不夠,規劃缺失水路,發展便難有出路。
記者在甘肅、內蒙古等地采訪時也發現,由于經濟社會用水量快速增長,加上水環境惡化,水資源緊缺與水環境污染問題在多數地方同時存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水危機”日益突出。
石羊河流域的“水案”
甘肅,這里是中國西北最干旱和正在加速荒漠化的地區,也是近年來西部地區工業增長和城鎮建設較快的地區。
一條石羊河將武威、金昌、張掖、白銀的4市9縣(區)連在了一起。《民勤移民研究報告》顯示,在隸屬于武威市的民勤縣,維系地方社會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水。
以水利為中心延伸出來的區域性社會關系體系決定著整個民勤社會的走向以及幾乎所有民勤人的社會心理。民勤綠洲的擴張史其實是一部戶與戶之間、村與村之間、渠與渠之間、縣與縣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爭奪水資源的歷史。
史料記載,清代時期,為了協調石羊河中下游州縣的農業用水,緩解地區矛盾,地方政府建立了較為細致的三級分水制度。首先,各縣之間的分水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則分配,由各縣協商解決;如協調不成,則由上級協調,甚至調用軍隊,強行分水。
盡管有較完善的分水制度,石羊河流域內的用水矛盾仍層出不窮。乾隆《鎮番縣志》曰:“河西訟案之大者,莫過于水利一起,爭訟連年不解,或截壩填河,或聚眾毒打。”尤其是“水勢微弱之年,不是你搶,便是我奪,大家都在摩拳擦掌,針鋒相對。一旦有事即揭竿而起,真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勢。一鬧之下,輕者鍋破碗響,重者頭破血流”。
“水案”演變成一種長期性的、與日俱增的社會矛盾,并且延續至今。
1981年,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被譽為“鎳都”的金昌市誕生。原本屬武威管轄的永昌縣被劃給了金昌,從永昌流下來的東大河水也自然先流到中游的金昌市,后流到民勤境內,矛盾隨之而來。
隨著金昌城市、工業的發展和隨之而來的人口增加,原來“三縣分水”中自永昌縣東大河調往民勤的水越來越少。
之后,甘肅省政府不得不在原來“三縣”中加入金昌市,形成“三縣一市”的分水方案,要求金昌市必須向下游放水。但這個方案一開始就是空中樓閣:為了保證當地最大的有色冶金企業的生產,就是處于上游的永昌農民也不得不讓地里的莊稼旱著,更何況處于下游的民勤。
最終,民勤變成了全國最干旱、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的最大沙塵暴中心和起源區。
石羊河流域的故事如今正在各地紛紛上演。
新華社一份調查顯示,在一些地方快速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先建城后找水”的尷尬現象日益突出。鄭州航空港區號稱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其中僅富士康公司就有26萬名員工。
根據規劃,該區2020年面積將擴大到100平方公里,人口150萬人。但這座現代化新城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無水可用的窘境。當地水利部門負責人稱:“企業進來得很匆忙,原本想利用黃河建個地表水廠,但后來發現沒有用水指標了,很被動,不得不四處找水。”
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臨河區,由于近年來城鎮化步伐較快,人水矛盾十分突出,最嚴重時幾萬人家里鬧“水荒”。前述新華社調查報告中顯示,居宅區4樓以上的居民家中,全天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缺水狀態,甚至無水可用。
據該市水務部門負責人介紹,“水荒”的根本原因是當地人口近年劇增十多萬,導致水廠原有供水能力不足。
多地城鎮化規劃“三缺一”
巧合的是,金昌與巴彥淖爾這兩個新興的城市,“喝”的都是黃河水。
作為我國的第二長河和世界第五長河,黃河干流貫穿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自治區,流域面積達到79.5萬平方公里,養育著9780多萬人。
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統計,黃河流域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而年徑流量只占全國的2%;黃河流域有耕地面積1.8億畝,但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占全國均值的18%,考慮到跨流域對外供水,實際擁水量更小。
黃河可利用水量僅有380多億立方米,而黃河年分配的水量就達370億立方米,若再考慮沿河損失的水量,基本上是分干吃凈,生態用水更是無法列入考慮范圍。
長期以來,黃河流域用水的主要部門是農業灌溉,平均每年引用黃河河川徑流362億立方米,耗水284億立方米,占總耗用河川水量的92%。工業及城鄉生活每年引用黃河河川徑流33億立方米,耗水23億立方米,占總耗用河川水量的8%。
但這一情況在幾十年前開始發生改變,隨著沿岸城市發展,人口大量增加,特別是大量高耗水工業企業的興起,用水結構逐漸向城市與工業傾斜。
為了解決黃河水資源緊缺、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出臺了“黃河水量分配方案”,這是我國為大江大河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