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 時間:2011-10-11作者:Admin
“望著月亮的時候,常常想起你;望著你的時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無論你走的有多么遠,也走不出我的牽掛······”
——題記
提起牽掛,我不由得想到了日趨臨近的中秋佳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詩詞道出了千百年來人們思念故鄉之情。中秋節又快到了,真是“幾多歡喜,幾多愁”!細想想,已經有四個年頭沒和家人一起過中秋節了,在此送上我衷心的祝福,愿家人平平安安,永遠幸福。
中秋、明月、團圓,從中秋節誕生的那天起,節日的含義便涌入歷史的河流之中,向我們傾訴著那或淡或濃的親情與鄉情。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古人如此,今人依舊。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地向前滾動,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變化萬千,然而,有那么一種感情是亙古不變的: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之情。
月亮在空際上不知道懸掛了多少歲月,見證了多少的悲歡離合,承載了多少的兒女私情。“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之夜,只身單人,期盼的是下一年月圓之夜,相聚在一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是多么的孤寂,特別是在那樣一個月圓之夜,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濃情不盡,只有邀明月與之同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倍思親。”愈是月圓中秋之時,愈是思念家人之際,不知今年佳節又要愁煞多少人。詩人總是多情的,用他們特有的筆墨訴說著這千百年來人類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更是千古絕唱。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切距離都開始拉近,世界都變成了地球村。便利的交通和通訊設備把我們生活的空間縮小了,但思念的分量卻毫無減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人的心靈總想回歸到一種淳樸自然的狀態。而對家鄉的眷戀便是這樣的情感,月依然,抬頭望著星空,那頭牽著思念的柔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溫馨的電話,一條幽默的短信,一份精美的禮品,無不透露出人們對佳節的歡喜,無不透露出人們對親人的牽掛。望著北京的夜空,寄愁心與明月,托相思于白云,想到我其實并不孤單,因為我和家人看的是同一片天空,賞的是同一輪明月。